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绿色前沿

绿色前沿

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

时间: 2017-03-02    来源:英大金融    
  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已经制约着全球经济增长,发展绿色经济刻不容缓,由此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加大,综合性金融机构可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牌照优势,实现规模与效应的协同发展。
  在雾霾中,京津冀跨入2017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这场“跨年霾”持续时间长达212小时,影响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49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重度及以上污染。据业内专家分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频繁、持续雾霾的主要原因。
  “跨年霾”提醒我们,要如期实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空气质量目标,发展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刻不容缓,相应地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加大。
  关乎世界经济增长
  绿色金融是指基于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需要,针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它所涵盖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绿色保险等。
  绿色金融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西德成立了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为环境项目提供专项优惠贷款;80年代美国设立信托基金应对环境风险;9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针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的指引文件;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首发绿色债券。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以及气候变化产生的负面效应,给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成本。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全球有116个国家出现淡水资源减少及可耕种土地恶化的情况;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约400万人过早死亡;自然灾害导致每年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的投入,推动绿色金融进一步向规模化发展。从资产存量看,在对绿色信贷有明确定义的国家,绿色贷款约占总体贷款的5%~10%;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占比接近1%,2016年上半年全球绿色债券余额达1180亿美元,比2015年底增加280亿美元;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资产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占比也达到1%。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组织估算,未来十年内,全球包括能源、基础设施、水以及污染治理在内的绿色领域投资将达数十万亿美元。在改善地球环境的同时,绿色领域的投资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后勤保障的的绿色金融发展的规模及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债券与信贷规模大
  发展绿色经济已是全球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巴黎气候峰会上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要实现这些承诺,需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入,随之对绿色金融的重视及推进力度也会加大。
  政策方面,早在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倡议引发广泛赞誉。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做了总体部署,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利契机。
  市场方面,构成绿色金融的工具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及基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因各自的优点,增长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绿色债券是募集资金专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一类债券,因其限制条件少、融资成本低、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成为绿色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等领域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由此步入快车道。2016全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2052亿元人民币,规模居全球第一,较2015全年发行量(8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4.7倍,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业界估计,未来几年我国绿色债券将蓬勃发展,年均融资量可达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涉及金融业、电力能源、水处理、交通基础类等行业,由于债券数量相对较少,难以量化评估,但总体来看绿色债券在融资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从电力能源行业来看,国家电网公司于2016年下半年成功发行首期100亿元绿色债券,发行利率创国内企业债及公司债历史最低纪录,为特高压等项目建设筹集了低成本资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公司分别发行60亿元及10亿元绿色债券,为清洁能源项目募集资金。
  绿色信贷是指投向绿色项目、支持环境改善的贷款,具有贷款期限长、利息率低、费用减免等优点,侧重于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中长期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2500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比例达到9%左右。未来我国将通过扩大财政贴息资金规模、成立专业性担保机构等方式,支持绿色贷款快速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是绿色信贷的最重要提供方,重点投向环境治理和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项目。目前国内绿色贷款的财政贴息率多以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为限,也有部分贷款是以实际利率为限,但规定3%的上限限制,可见绿色贷款的融资成本具有明显优势,或将成为相关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前景看好
  除却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其他工具亦有相对优势,未来市场发展规模可期。
  在股权融资方面,证监会近日明确表示,鼓励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与绿色环保相关的并购重组。截至2016年8月底,深交所上市的绿色企业有168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9.3%,涵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及绿色交通等领域,累计融资额达4275亿元。在当前“降杠杆”的宏观背景下,相关绿色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会更大。
  主要投资于绿色环保领域的绿色产业基金也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趋势。根据运作模式,国内绿色产业基金主要为三类。一类是政府专项支持模式,包括“丝绸之路”投资基金、广东省“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等,首期募集规模分别为300亿元和250亿元;浙江、内蒙古等省区也于近期设立了节能环保专项产业基金。另一类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大部分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等属于系统工程,具有覆盖地域广、资金需求量庞大等特点,投资回报期长,且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风险,社会资本单独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可以借助PPP模式,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投资的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项目的建设运营筹集资本。2016年10月财政部公布了全国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名单,总投资额达1.17万亿元,其中环保、节能等绿色项目占比在20%以上。第三类是资本市场主导模式。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基金管理机构设立的以环保、低碳、清洁能源为主题的基金有96只,总规模达到978亿元。在各级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推动下,未来我国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绿色金融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刺激着绿色金融的潜在市场需求,绿色债券及绿色信贷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市场规模,股权融资及绿色产业基金等也初具效应,综合性金融机构可抓住这一机遇,发挥业务牌照齐全的优势,统筹推进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及绿色保险等产品的研发,发挥协同效应,满足绿色产业的不同需求,构筑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