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数据研究 > 评论

评论

升级、完善 建有特色新型境外经贸合作区

时间: 2017-04-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娜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未来,应进一步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和我国的国际产业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升级现有的合作区,同时,建设更多的新型合作区,逐步形成我国独特的、分工明确的境外合作区网络,将境外经贸合作区做实、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张娜

  近年来,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和重视。

  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宋泓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和我国的国际产业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升级现有的合作区,同时,建设更多的新型合作区,逐步形成我国独特的、分工明确的境外合作区网络,将境外经贸合作区做实、做大、做强。

  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请谈一谈你对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的总体评价。

  宋泓:经过十多年的经营,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这是我国前瞻性采取的战略性举措,为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给“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宋泓:合作区是我国企业进入东道国的“跳板”,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场。这种模式,一方面,方便东道国一揽子处理与中国经贸合作,尤其投资合作关系,出台特定中国以及中国企业、中国投资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风险,联合开拓海外市场。

  相关协调和纠纷处理能力尚显不足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泓:不足之处是合作区的建设,主要是企业牵头,采取市场化模式,很多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足,相关的协调和纠纷处理能力不足。为此,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协调力度,采取企业和政府合作、联合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似乎更好一些。合作区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内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协调机制等都需要加强。另外,在有些国家,合作区的目标似乎太大容易成为当地政治竞争的焦点话题;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我国应该加强与驻在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制约下一步合作区模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

  宋泓:到目前为止,境外合作区的建设,从企业组成以及产业构成、地区布局上,似乎都比较盲目和随意。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集聚以及规模效应。下一步,应该升级这些合作区:将这些合作区的建设和我国的国际产业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生产基地,既出口海外市场,也返销国内。当然,更鼓励国内优势产业的转移。

  总之,要将境外合作区的建设,和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中的国际产能合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将境外经贸合作区做实、做大、做强。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合作区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经济时报:对东道国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还有哪些潜在的风险?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经贸合作区的作用?

  宋泓:境外合作区的建设以及国内企业的投资,都是直接投资、是长期投资。这类投资和建设都面临着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以及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经营风险,都需要产官学界密切合作和应对。

  下一步,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现有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另一方面,有关国家和中国政府一道共同努力,营造有利的法律、政策、营商环境。为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保驾护航。

  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区网络建更多新型合作区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贸易畅通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你对此有怎样的期待?在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创新发展方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宋泓: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畅通,需要有效利用和加强现有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一方面,升级现有的合作区,同时,又建设更多的新型合作区,逐步形成我国独特的、分工明确的境外合作区网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及贸易开拓打下扎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