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数据研究 > 评论

评论

蒋南青:中国绿色供应链影响全球

时间: 2017-04-26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作者:郑挺颖、叶晓婷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对策。在这方面,中国做得怎么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消费又是什么关系?就这一系列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的蒋南青博士向《环境与生活》杂志谈了她的看法。

 

3月27日下午,《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的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博士向记者介绍了中国在建设绿色供应链方面的一些情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蒋南青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采访

 

“中国有很多精细功夫要做”

 

推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努力方向,那么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如何?针对《环境与生活》记者的问题,蒋南青博士回答:“中国在此方面的工作并不落后,中国政府在政策理念、国际接轨方面都有很具体的落实。中国已将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已是政策层面非常高层次的战略动作了,说明绿色供应链已经主流化。环保部、工信部也把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抓手,来管控、提升绿色生产。中国是制造大国,国际上的许多大品牌的制造环节放在中国。所以,中国的行动对于全球的环保事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绿色供应链”这个概念,和联合国环境署主推的“全生命周期”概念有所不同。蒋博士介绍说:“环境署推动的‘全生命周期’,讲的是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资源节约,其中包括了生产端的供应链。”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确实有许多做得很好的方面。蒋博士介绍:“欧盟就做得比较好,他们把循环经济作为重点。例如,丹麦已经实现了经济与能源脱钩,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了,但能源消耗可以做到不增加,他们使用生物质、垃圾来发电,甚至垃圾不够烧还要从外国进口。未来,我们一是要保护生态系统,二是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些方面,我觉得中国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问题还比较多,经常缺乏对能源的规划,往往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现在,地方政府也在慢慢改,确实还需要在精细上花功夫。像日本的名古屋,已经实现了垃圾零填埋。”

 

 

大品牌、大企业做得比较到位

 

目前,国内企业是否都具备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呢?蒋博士坦诚地说:“中国的大企业的意识好一些,但多数中小企业还缺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他们生存的环境更严峻。企业更在乎能否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利润,简单说就是‘做这事是不是有好处’。所以,向中小企业推广绿链比较困难。”

大品牌、大企业能够对供应链的绿化起到引导作用,确实也有不少大品牌、大企业做得比较到位。蒋博士讲解了其中的逻辑:“一方面是大型企业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另一方面这样做对大型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有提升作用,能间接提升大品牌的竞争力。环保部也在加强监督、监管,例如通过已经在国际上承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著名手机品牌,让他们去约束供应商,让供应商达到这些大企业的环保要求。在房地产行业,一部分大型房地产商也开始选择水泥、木板、钢材等行业,只采购环境合规(工厂没有违规排放等)供应商的产品。房地产行业还增加了能效、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发布可持续发展绿名单,来约束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表现好的企业上榜,订单就会增加,表现自然更好,从而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这就是一个良性的环保机制,通过大企业向环境表现好小企业的采购,让供应商不但守法,还能做得更好。”

既然有这样一个环保机制,联合国环境署也顺势而为,蒋博士说:“在环保方面,国际大品牌往往会承诺到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让供应商按其标准来生产。而后,这些标准慢慢跟第三方合作,就变成自愿性标准。很多国际知名的生态标签都是自愿性的,都是从企业、行业自发生长出来的标准。既然大品牌通过这个环保机制来约束小供应商,那我们就找市场上占有率最大的产品厂商合作,然后再去约束中小企业。国际机构可以提供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他们提供能力建设,带着中小企业一起成长。我们需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比如二维码一扫,你就能看到产品来自哪里,是怎么来的。欧洲有一些品牌,在巧克力、咖啡、可可等上面用了可追溯标识,这种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也有大企业是自己主动披露环境和主要资源信息的,蒋博士介绍:“我们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可以看到,很多跨国企业,比如美国的戴尔公司、中国的华为公司都在披露自己的企业环境行为,如果他们披露的环境信息有问题,订单就会相应减少。这对大企业还是非常关键的。”

 

“更多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后端”

 

在《环境与生活》记者问到哪些创新案例让蒋博士印象比较深刻时,她提到了现在有些手机已经考虑生命周期的后端问题了,比如废弃物零填埋技术。企业不是把产品卖出去就完了,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这些信息得传递给消费者,因为具备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会购买环境表现更好的产品。我们也在寻找真的能通过这种方式给企业带来利益,而非负担的案例,看怎么建立机制去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逆向物流建立不起来,废弃物里面挑一挑,有用的拿走了,没用的就倒了。现在塑料垃圾的处置也是个问题,环境署很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更多还是关注后生命周期的阶段,欧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

说到产品的“后生命周期”,蒋博士举了电子商务的例子:“电商在前端还是不错的,消费者通过上网购物会节省碳排放,但在后端,电商物流包装的废弃物问题非常值得重视。产品生命周期后端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3C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带来许多电子垃圾问题。大家都在找解决方案。”3C产品就是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三者,也称“信息家电”。

具体到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蒋博士谈了一些工作设想:“我们计划搭建可持续供应链的信息平台,介绍全生命周期好的做法、实践、案例。之前,我们做的是可持续消费平台,介绍绿色产品怎么辨识,消费理念如何更新。目前,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平台正在设计、开发中,但还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审核

 

在展望绿色供应链的远景时,蒋南青说:“我觉得,未来还是要建立一个环保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环保部就有很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数据,甚至环境绩效的数据。现在,也有一些第三方环境机构在做企业环境审核,当然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有成本的。各家企业虽然有竞争,但在环境审核方面可以达成共识,结成企业联盟,聘请同一个审核机构来对企业进行环境审核,这样审核成本可以大大降低。IT行业的大企业比较重视环境审核,中国的纺织行业、食品行业因为面向国际市场,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识比较强,也有一些大企业比较重视环境审核。”

企业重视环保,往往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在采访最后,《环境与生活》记者问:“绿色供应链如果让商品价格上升,最后的买单者会是消费者吗?

蒋南青博士乐观地答道:“我认为长远来看应该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一开始肯定是会比较贵的,但技术进步非常快,相关成本就会降下去。绿色供应链在模式化之后,成本不会太高。而且,绿链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GDP,改善环境,地方政府也是受益者。”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