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数据研究 > 研究

研究

打造绿色供应链应避免三大误区

时间: 2018-08-1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毛涛

  绿色供应链在关注绿色采购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即是否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等工作,使上下游企业从环境违法转向合法、从环境合规转向绿色发展行业标杆、从自身被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转向对上游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环境保护部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工作方案》等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制造示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国内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起步较晚,企业对其认知度普遍较低,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误解。为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切实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节能减排,笔者认为,有必要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并非只有大企业才适合打造绿色供应链。有观点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适合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小企业没有必要去打造绿色供应链。笔者并不赞同此种观点。对于一个企业,除非从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供给到成品产出都独立完成,很少甚至没有进行外部采购,那么确实没有必要去打造绿色供应链。然而,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企业存在着供应关系并形成一个网链。

  就大企业而言,其供应商数量往往较多,行业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国家通常会集中有限的项目资源及资金对其进行重点支持,引导其打造绿色供应链,进而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就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与大企业相比,虽有着更为广阔的节能减排空间,但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供应商数量较少,行业带动性不强,获取国家项目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不大。由此,自发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中小企业微乎其微。为推动广大的中小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还需要积极营造氛围,特别是完善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等,形成稳定的政策激励。

  二是绿色采购不能简单等同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实践中,不少企业认为做到绿色采购就是打造了绿色供应链,其实不然。绿色采购虽属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绝对不能简单等同。

  从关注点看,绿色采购关注的是结果,即企业采购的产品是否具有绿色属性。而绿色供应链在关注绿色采购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即是否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等工作,使上下游企业从环境违法转向合法、从环境合规转向绿色发展行业标杆、从自身被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转向对上游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从作用力来看,下游企业提出绿色采购要求后,上游企业满足的途径有很多种。既可能是企业主动延伸社会责任,也可能是其他下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溢出效应,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因或者内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通常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提出绿色要求,督促其在设计、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关注相应的环境影响,进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绿色产品。

  从作用力主体看,绿色采购的作用力主体既可能是供应链上任何一级的下游企业,也可能是不计其数的终端消费者。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供应链上的任何一级下游企业,以及集中销售终端产品的电商平台或者大型卖场等,消费者很难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直接发挥作用。

  三是环保合规不能作为判断供应链变绿的唯一标准。不少企业认为,上下游企业实现了环保合规,就能推动供应链变绿。其实,环保合规仅是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尚不能作为判断供应链变绿的唯一标准。判断供应链是否变绿,至少应从相对性和综合性两个角度看。

  从相对性看,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就前者而言,在特定时期内,某种生产工艺或者装备是绿色的,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工艺、新装备的出现,传统工艺和装备很有可能进入淘汰目录,企业只有改进工艺和装备,才能满足绿色要求。就后者而言,在相关行业中,企业只有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才可以称得上绿色。

  从综合性看,不能仅看一两个指标,需要全面考察与产品密切相关的环保、用能、用水、用材、用地、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以及对于上下游的带动作用,这样才更加全面。

  作者单位: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