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曾捷:让百姓成为绿建市场主体

时间: 2015-12-31    来源:http://www.chinagb.net/news/wa    作者:admin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设想:截至“十二五”期末,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要求达到10亿平方米。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及深圳、厦门、宁波、大连城镇新建房地产项目50%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然而,最新统计数据却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项目为742项,总建筑面积为7581万平方米。

  “很显然,我国绿色建筑在未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也早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副院长曾捷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专访时表述了以上观点。

  “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需求,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

  中国住房: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市场实践情况如何?

  曾捷:绿色建筑从2008年的10个项目发展到现在已达800多个项目,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而且绿色建筑在品质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绿色建筑在庞大的建筑市场中所占比重还很少。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绿色建筑还没能得到普通老百姓的真正关注。如果老百姓在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又节约了采暖费,让他们享受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绿色建筑市场可能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总之,绿色建筑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广大老百姓。只有老百姓普遍认可了绿色建筑,愿意去为之消费,那么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市场才是真正健康良性的市场。

       中国住房: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存在哪些误区?

  曾捷:发展绿色建筑的确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但目前一些企业在做绿色建筑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百姓的切实需求,单方面追求各项技术在数量上的简单叠加。这样不仅浪费钱,而且许多技术与现实情况根本不相匹配,有时候反而会增加能耗。

  实际上,绿色建筑并不等同于高科技、高成本建筑,不是高技术的堆砌物,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并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成本。盲目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反倒会造成效益低下、得不偿失。

  所以,正确理解绿色建筑,正确把握百姓的真实需求,再把新技术、新产品正确运用到绿色建筑上来,才是做绿色建筑的关键。

  “绿色建筑的推广需要‘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联合发力”。

  中国住房:目前来看,市场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情况如何? 

  曾捷:从政府、品牌开发商、自营物业这三个领域的需求来看,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不可小觊。

  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实践主要来自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过程中,我发现参评的项目多为三类:一是政府项目,各地政府在建的大楼或者政府投资的公益建筑,政府希望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起到引领作用;二是品牌开发商的项目,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为体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塑造社会形象,树立品牌效应,开始积极投入绿色建筑的市场实践;三是自营物业,物业经营者更能充分体验到绿色建筑“全生命期”节约运营成本的效益,这也使其成为绿色建筑在市场推广上最具潜力的一股力量。

  所以,我个人对国内绿色建筑市场的持续发展还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但是,也应看到绿色建筑观念至今并未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普遍关注。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这需要全社会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与意识,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基本知识,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绿色建筑的好处,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中国住房:您认为当下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需要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 

  曾捷:绿色建筑在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引导和鼓励。对于政府投资建筑应强制要求符合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发挥政府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对商业开发的项目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的投资者、消费者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采取经济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同时,绿色建筑在制定技术策略时要注重因地制宜,不可不加选择盲目照搬国外技术和高新技术,应在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俗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项目自身的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选择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确保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最佳。

  绿色建筑实践过程中还要把适宜技术合理地集成在建筑上,特别是要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注重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被动技术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全生命期’不是指建筑从生到死,而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

  中国住房:《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现对建筑“从生到死”的终极考量。绿色建筑至关重要的“全生命期”具体包含哪些阶段?

  曾捷:绿色建筑“全生命期”是指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在开发决策阶段,绿色建筑强调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建筑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在规划阶段,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设计阶段,绿色建筑强调整体性设计方法,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阶段,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在运行维护阶段,绿色建筑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并降低系统能耗,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和健康水平。
  如果要让绿色建筑在“全生命期”内得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体现,我认为周期应当向前向后再做延伸。例如,绿色建筑采用了可再循环利用的建材,在拆除后仍可投入下一周期的循环使用。所以,建筑的“全生命期”并不完全是从生到死,而是从“摇篮”到另一个“摇篮”。

  中国住房: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需要从哪些环节予以配合?

  曾捷:我认为应从两方面来努力。一是建材的来源,二是废旧建筑的拆除。

  众所周知,建筑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首先我们应选用在原材料开采和生产过程中耗能低、对环境影响小的建材,这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尽量选用使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使用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

  此外,目前国内建筑领域存在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量的房屋在其寿命还没有终结时就被爆破被拆除。我认为对旧建筑的拆除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应像对新建建筑一样的关注,有关部门对未达到使用寿命就要拆除的建筑,应有严格的审查程序。物尽其用是最大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