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公民为更美好的环境而购物

时间: 2016-01-08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绿色消费 世界在行动

◎本刊主笔  孙力舟

    2012年联合国“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加了吗?”中国的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中国推出多项措施引导绿色消费,被称为“绿色消费新政”。比如国务院刚刚启动的265亿元节能家电补贴,堪称最新的大动作;环保部提出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发改委出台限制“过度包装”措施;农业部今年重新修订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财政部等三部委新鲜出炉对节能及新能源车辆实行减免车船税政策……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消费方面我们只能算作刚刚起步,前路仍然漫长而艰难。

    那么,作为消费者,究竟怎样才算是做到“绿色消费”了?国际社会在绿色消费方面又是怎样做的呢?


《绿色消费指南》卖出百万册

    人们把“无污染”、“无公害”的产品叫绿色产品。但对“绿色消费”的定义,学术界和产业界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系统化的“绿色消费”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后期的欧洲——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破坏的弊端充分暴露之后。

    1988年9月,英国格兰兹出版社出版了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英国学者约翰·埃里克顿和茱莉亚·哈里斯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从香波到香槟——为更美好的环境而购物》。这本书被视为绿色消费运动的开山之作,“绿色消费”由此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在书中,作者将“绿色消费”描述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

    ·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
    ·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
    ·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
    ·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
    ·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
    ·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这本书是第一部将消费与环保密切联系,并加以分析的著作,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
    此后,绿色消费的理念迅速传播,1990年欧共体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确定2001年为“绿色消费”年。时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竖昆把“绿色消费”解释为: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关于绿色消费的定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者廖晓义女士将其概括为5个R:Reduce(节约);Reevaluate(再评估);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回收)和Rescue(保护自然)。

“消费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在诸多文献和新闻报道中,“绿色消费”往往和“可持续消费”交替使用。据国际消费者协会(Consumers International)的网站介绍,“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密切相关。“可持续消费”的定义为:“在尽可能少地使用能源和有毒原材料,使排入生物圈内的污染物最小化,不危及后代生存的同时,使用服务和相关产品,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并让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观念的变革。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施里达夫·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文中说,“消费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对环境产生压力,并威胁着人类支持生命的能力”。国际消费者协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与带有学术色彩的“可持续消费”一词相比,“绿色消费”这个词语更加贴近时尚、贴近消费者,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衣食住行用怎样才“绿”?

    绿色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在穿衣方面,绿色消费主张穿生态服装。它要求服装选择的面料最好是天然材料,如棉、麻、丝、羊毛之类,少穿出自石油的化纤制品,尽量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尽量少用农药和化肥,成熟的棉、麻、蚕茧最好保持天然原色。
    在饮食方面,绿色消费主张选择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它要求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学合成物如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选择在远离工矿企业、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建立农副产品基地,生产和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
    在居住方面,绿色消费倡导绿色住宅和绿色办公建筑。
    在出行方面,绿色消费倡导优先使用地铁、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多用自行车,在大城市中尽量减少小汽车的数量;提倡多使用电力、太阳能、天然气、液化气、乙醇等作为动力的汽车。
    在日用方面,绿色消费主张使用绿色用品,包括电磁辐射较低的电脑、电视机、手机、无氟利昂的冰箱、生态化妆品、无磷洗衣粉、节能灯等,主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制品(如塑料袋、塑料餐盒)、野生动植物制品,反对使用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中的珍贵树木做的家具。

联合国要求发达国家

率先实现可持续消费

    1999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将“可持续消费”纳入新版的《消费者保护指导准则》,将其界定为“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上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今世后代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该准则明确指出,“工业化国家生产和消费的不可持续形式,是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因”。准则要求,“所有国家都应尽力促进可持续消费,发达国家应率先实现可持续消费;发展中国家应设法在其发展进程中实现可持续消费,同时适当考虑‘同中有异的责任’的原则,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特别情况和需要”。
    准则还特别要求,“各国政府应促进制定和执行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以及将这些政策同其他公共政策相结合。政府应在决策过程中与工商界、消费者和环境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团体进行协商。工商界有责任通过设计、生产和经销商品和服务,促进可持续消费”。


多国出台绿色消费方案

    目前,一些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以下4种措施推进绿色消费。

    第一,政府制订方案。目前,瑞典、英国、奥地利、捷克、芬兰、挪威、法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已经出台了绿色消费方案,其中以英国和瑞典的最有特点。英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涉及提高能效、废物回收利用、节约用水、个人交通及饮食等各个领域。英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英国消费者委员会还共同组织了促进绿色消费的圆桌会议,与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消费者和企业,面对面协商和辩论,广泛听取意见。瑞典消费事务管理局于2006年制定了《请三思! 促进绿色消费家庭行动计划》,就如何实现食品、节能家电、旅游等方面的绿色消费给出了具体建议。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挪威等国,则把绿色消费方案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框架内。
    第二,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欧盟国家的政府采购额,一般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 ~25%。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额也很可观。这对很多厂商都是一块大蛋糕。因此,政府绿色采购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首选手段。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绿色采购,主要表现在加强相关立法、实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建立服务于政府绿色采购的信息网络和绿色产品信息库等。英、美、加、日、丹麦、荷兰、德国、韩国等国,都通过专门立法或行政法规的形式,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要求相关部门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在某些产品领域,甚至实行强制采购政策。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为政府制定绿色采购目录提供了依据。如德国的“蓝色天使”认证制度、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等。目前,这些国家正在向国际相互承认的方向努力。国际绿色采购网络(IGPN)、日本的全国绿色采购网络联盟(GPN)等,为采购人员获得足够的绿色产品信息搭建了平台。
    第三,用经济杠杆促进绿色消费。主要包括征收生态税、提供政府补贴或奖励,采取特殊贸易政策或特惠关税等。
    一些国家的生态税既包括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征税,也包括对一些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污染的产品征税,如对煤炭、石油、能源以及汽车等的征税。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垃圾回收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丹麦先对城市生活垃圾“按量收费,按类收费”,按量收费指的是每户家庭使用统一标准容积的垃圾收集容器,规定装满一桶收取多少费用,然后按桶数来计算总价。而按类收费指的是对分类和未分类垃圾区别定价,分类垃圾收费低,未分类垃圾收费高。丹麦法律还规定,对环境危害程度较大的产品,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镍镉电池等也征收一定的环境税。丹麦对垃圾征收环境税的做法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出和生活垃圾填埋量,提高了回收再利用率,也督促消费者尽量不购买难以降解的塑料产品,推动了绿色消费。
    第四,将绿色消费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奥地利教育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中,其中包括绿色消费的主题。爱尔兰正在进行试点项目,将绿色消费内容纳入到教学大纲。韩国新推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为包括绿色消费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构建了法律框架。意大利和英国正在尝试进行“可持续学校”的项目,以培养年轻人可持续生活的方式,并希望能够影响受教育者一生。

 

美国消费石油超过中印俄总和

     尽管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民间力量为推动绿色消费下了很大力气,但总的来看,21世纪以来,世界大部分种类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并未下降,基本仍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迅猛的工业化有关,但发达国家也有责任。多年来,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虽然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但这些国家的人均能耗还是很高。

    据专门做国际能源分析的国际咨询公司“能源数据(Enerdata)”网站的数据,2010年美国消费的石油超过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印度和面积最大的俄罗斯的总和。据日本共同社5月28日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儿童的用水量,差距多达30至50倍,而发达国家与最贫困国家的国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达50倍。
    节电是绿色消费的主打项目之一,“地球一小时”活动如今遍及全球。然而,电灯一开一关,很可能比开灯一小时消耗更多电力;如果还要点起蜡烛,那排碳量就更高了。但是,却很少有人质疑美国大城市的市中心夜晚灯火通明,办公大楼禁止晚上关灯,理由是为了城市安全。
    除了政府的绿色采购外,目前绿色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环保理念的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的经济地位往往并不稳定。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以来,一些中产消费者钱包瘪了下去,不再购买相对昂贵的“绿色”商品,转而购买性能类似的非绿色普通商品。欧洲的“欧盟行动”网站近期就讨论了绿色商品是否该降价的问题。
    总之,在全球推广绿色消费,仍任重道远。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使用了联合国、国际消费者协会等网站的相关资料和张新宁等著的《绿色消费政策手段的中外比较研究》等文献。在此说明并致谢。)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