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碳交易

时间: 2016-09-27        作者:郭梦洁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是今年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的主题之一。峰会开幕前的9月3日下午5时30分许,中国和美国两国首脑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按照《巴黎协定》的规定,当批准该协定的缔约国数量达到55个,且其累加排放量达到全球总排放量55%时,该协定即正式生效。作为两个碳排放量较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加入将推动《巴黎协定》的生效进程。 按照自主贡献承诺,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20%左右。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2%,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加快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中国能源转型成功的标志应该是安全、绿色和经济。未来几年,能源的价格及体制市场化、财税体制、管理体系都将继续变革。在此过程中,低碳能源转型以及环境保护也面临着不能回避的成本问题。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原理。假如碳排放总量是限定好的,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 ,A国获得15个单位的指标, B国获得10个单位的指标,其他国家获得其余75个单位的指标。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两个单位的碳排放量指标。
    我国已于2013年在深圳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自愿减排项目2014年年交易量逾1000万吨,交易额超过5亿元。2016年碳排放交易市场将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18个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上述行业中2013年至2015年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一万吨标准煤的企业。将排放大户纳入碳交易市场,对企业节能环保提出更高要求。该项举措将为2017年碳交易市场全面启动做好铺垫。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曾表示我国将争取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这是国家首次给出全
    市场启动的时间。据世行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有望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预测未来全国仅电力市场5年减排总量在4亿吨左右,交易总额在80亿元左右。
    目前,在推动碳排放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盟已经制定了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万套装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中国工厂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化工厂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性的氢氟烃气体,可获得碳排放信用,这种信用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可以出售。据业内估计,用于减少氢氟烃气体排放的洗涤塔装置安装费用很低廉,一般工厂的安装费用介于1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安装此类装置,可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碳排放信用,因为HFC-23作为一种温室气体,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许多倍。气候变化资本公司从中国氢氟烃气体项目获得了约5000万核证减排量即碳排放信用,价值高达7.5亿美元。碳排放信用额度的最终买家是发达国家政府,它们目前已同意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做法让工厂和企业得以通过碳排放信用交易获取大量利润。 碳交易这种新生事物,适应于“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或许可以成长为改变未来的一种强劲力量。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