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时间: 2016-01-11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1]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目标——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进步以及制度约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前影响最大的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的,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于此,《地球宪章》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该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了三大原则,即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其一,公平性原则。公平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二,可持续性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性。其三,共同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原则是共同的,同时,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其主要内容是要彻底改变各自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之后,中国率先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并且在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我国的理论界也开始针对中国的特点,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学派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微观目标——三绩效统一

       所谓三绩效指的是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
       随着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统一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绩效指的是投入产出比。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经济绩效,就需要在一定投入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扩大产出的成果,或是在产出成果既定情况下尽可能使得投入减少。环境绩效指的是人类活动引发环境质量变化的结果,环境质量提升则环境绩效提高。社会绩效指的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一般从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计量。
        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从短期看,三者之间是矛盾的,而从长远角度看则是统一的。由于企业实施环保行为的初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环保投入,进行环境管理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从短期角度看,企业的经济绩效下降,但是由于取得了一定的环保成果,使得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在提升。因此,短期内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之间是矛盾的。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环保投入后,随着各种基于环境保护的经营管理措施的实施,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如绿色创新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所下降,绿色营销使得企业获得更多顾客的偏好,因此,企业的经济绩效将会逐渐提高,同时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企业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统一的。
      显然,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微观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三绩效的统一。

1.3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方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主要涵义是指产品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变成为循环经济模式。随后很多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扩充。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贏”,它改变了以往经济增长只能依赖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的枯竭和资源、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模式,“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缩写为3R)”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其中,减量化的目的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尽可能减少资源的使用量,从源头减少资源的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要求在产品和包装容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减少浪费和污染,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再循环要求产品在使用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可利用资源。需要指出的是,"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关系,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和物品的重复再利用,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绩效。
       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绿色采购、制造、销售和废物回收,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上游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用户及回收商。其运营方式符合闭环循环经济理论,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作用。

1.4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手段——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系列

       IS0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正式发布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主要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等国际环境领域内关注的焦点问题。IS014000从环境因素入手,以使企业达到遵章守法,预防环境污染和持续改进为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体系,使企业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等任何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如今,IS014000作为组织的形象标准,可以用来证明企业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已经达到了有关环境治理的要求,成为了企业管理持续改善的重要推动力。
        IS014000系列标准汇集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通过提炼浓缩转化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IS014000适用于任何性质和任何规模的行业和企业。目前,IS014000系列标准已经正式颁布的有20余项。其中,IS014001影响力最大,它是该系列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标准,它从政府、社会、采购方多个角度对组织的环境管理制度提出了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污染的发生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主导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和链上的成员企业,不论是制造商还是零售商,有必要取得IS014001认证,这对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1.5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过程——从设计到回收

      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回收的一系列过程[2]

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因此,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
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同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这些副产品一部分被回收处理,一部分回到大自然中。零件装配后成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被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维修再使用,直至其生命周期终止而将其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拆卸,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的零件,剩下部分废物经过处理,一部分形成原材料,一部分返回到大自然,经过大自然的降解、再生,形成新的资源,通过开采形成原材料。从绿色材料的循环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整个循环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绿色供应过程
       绿色供应的关键组成:① 绿色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于环境过程的提高,对供货的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减少废物产生。因此供货方应该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有毒废物污染、是否通过ISO14000、产品包装中的材料、危险气体排放等进行管理。② 绿色物流。物流主要是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
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状而施加于原材料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方面:① 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选择,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目的。② 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加工余量,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应考虑切削下脚料的回收、分类、处理和再利用。③ 生产设备。指生产设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费用适宜;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④ 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通过改善生产环境,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可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⑤ 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① 企业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②选用中间商时,应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③开展网上销售。作为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是很符合环保原则的,发展前景广阔。④在促销方式上,企业一方面要选择最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方式,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又浪费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① 产品的回收需经过收集、再加工、再生产品的销售三步完成。通过收集可重用零部件,它又分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制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生产出多种再生产品;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报废,但其材料可再生后再利用。可将废旧产品运输到回收加工工厂处理,最后把再生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进行销售。② 产品的循环再用是指本代产品在报废或停止使用后,产品或其有关零部件在多代产品中的循环使用和循环利用的时间。③ 完全无用的废弃物的处理。在初步处理和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进行填埋、焚烧等处理。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这些过程,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程度。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可以满足供应链下游公司对于供应商环境状况的要求。

1.5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内容——多维视角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Sarkis (1998)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应包括的组成部分有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逆向物流。
        Nagel (2000)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包括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原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Sean (2001)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能给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在绿色管理过程中不仅能给自己带来优势,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了环境、战略和库存管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 UNEP, 2003)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活动包括:对供应商环境绩效进行监测、与供应商共同实施绿色设计、为供应商提供培训和信息以提高其环境管理的能力等。
       RaQ等(2005)指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通过改善环境而促进绩效与竞争力的提高,但是,绿色供应链的实现不会单独发生在供应链的某一个阶段,绿色供应链一定是供应链整体的绿色化。他们同时提出,绿色供应链涵盖输入物流、生产与内部供应链、输出物流和逆向物流4个方面的内容。
       在国内,蒋洪伟等(2000)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内容,他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回收、绿色包装与绿色消费。
       武春友等(2001)在其研究中将供货方纳入到环境管理过程中,具体的实施通过三个方面:产品设计过程、使用材料选择、供应过程优化。
       媛红等(2004)在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并将其划分为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绿色供应链的支付环节和绿色供应链的回收环节分别研究。
        刘彬等(2005)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了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服务供应链战略、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
       刘兴旺等(2006)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内容包括绿色战略、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六个方面。
      朱庆华等(2005)认为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主要包括的实践内容有绿色采购管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其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又可以称为企业内部绿色管理。
       袁磨(2006)提出企业绿色供应链是有效地将原有供应链的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物流子系统进行重组和改造,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处理供应链从原材料釆购到报废产品回收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资源问题,实现供应链系统与环境的相容和协调。基于此将绿色供应链划分为生产、消费、物流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物流,其中绿色物流包括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

       曹海英(2012)将零售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内容归为了三个方面,分别是绿色采购、零售商自身内部绿色管理以及绿色营销。
        正如武春友等学者提出的,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绩效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可持续发展。


[1] 节选文章来源:曹海英. 零售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及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12.
[2] 节选文章来源:陈斯蕾.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2, (22):114-114.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