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武涌:抓住绿建发展的历史机遇

时间: 2013-03-28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在肯定“十一五”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指出当前仍面临城乡建设模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以及建筑领域“三重三轻”的基本现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专访时,对《方案》的出台背景、历史意义、任务落实与推进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权威解读。
       武涌指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基本立足点就是使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从目前点状的、分散的和自发的状态提升到一种国家的行动。我国处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不能丧失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机遇。
       中国住房:从2011年的《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到今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出台,再到制订中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国家近两年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动作频繁。我国提出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的立足点是什么?如果把其放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应如何理解与解读?
       武涌: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推动中国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变,也是推进城镇化绿色进程的一个关键环节。
       《方案》的构想最早来源于九三学社通过中共中央统战部向国务院提出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提出要抓住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随后,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指出,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型,也有利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长远利益;要从规划、设计、技术等方面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城乡建设的模式上确实还存在问题。概括地讲,有“三重三轻”的几个问题存在: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同时建筑寿命远低于使用年限。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城乡建设也需要转型,需要用绿色、低碳、节能的理念和方法去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中国住房:《方案》提出了几项明确的数字与指标,如“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等。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是基于怎样的现实?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方案》提出和描绘了一条怎样的路线图?
       武涌:判断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时机是否成熟,应从两个方向分析:一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心和意志。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改善室内的舒适性、希望拥有健康的环境的需求大大加强,这一系列的群众诉求,要求我们去推动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大约95%以上执行节能50%的标准,我国还创新性地针对政府办公建筑建立了监管体系,先后在深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推进了试点工作。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的时机基本成熟。
       我国政府全面推动绿色建筑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的转变,实现单体建筑向区域推进的转变,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绿色化。
       在这一主要思路的指导下,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推进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十二五”采用自愿加强制的方式,通过对项目分类指导,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自愿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市场的调节作用。“十三五”期间则采用强制加自愿的方式,在这个阶段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能够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的标准,从自愿逐步走向强制。
       总体来讲,绿色建筑的推进工作需要三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单体建筑向区域绿色的转变;二是从关注新建建筑向既有建筑转变,即从增量到存量;三是更多关注农村,重点从城市到城乡统筹。
       中国住房:你提出“单体建筑向区域绿色的转变”,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我国是否已经有相关经验可以参照?
       武涌:《方案》清晰地提出,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最终需要分解为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首当其冲的,即是“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在这方面,要注意一个新的概念——绿色生态城区。在研究了30年来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都依托原有的城市,以建新区为主的模式来承载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那么新区的建设如何实现绿色、生态、低碳?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做了大量的探索,如天津中新生态城、无锡中瑞生态城、青岛中德生态园等等,在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以绿色生态城的方式推动新区建设的模式。


友情链接
二维码